2月2日,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。当81岁的罗致焕接过第一棒冬奥会火炬的时候,一定会想起59年前的那个下午。
图/央视新闻
1963年2月24日,22岁的罗致焕在日本长野速度滑冰世锦赛上以2分09秒2的成绩,创造了1500米的世界纪录。
这个成绩今天看来也许“平平无奇”。
但在当年,这是中国在冬季项目上夺得的第一个世界冠军,也是亚洲速滑史上的第一个世界冠军。
罗致焕 资料图/新华社
1963年,中国刚刚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的磋磨,距离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还有一年有余,距离中美关系破冰的“乒乓外交”还有8年,距离新中国加入国际奥组委还有16年。
前路茫茫。
因此,中国选手在国际赛场亮相,其意义就远远超过体育本身,更不用说打破西方冰雪运动强国的垄断,让世界看到中国运动员的实力。
罗致焕夺冠之后,挪威《晚邮报》评论说,我们应该把罗致焕列为世界一流选手。
前苏联的教授也表示,今后的比赛再也不能无视亚洲选手了。
而在鲜花和荣耀背后,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知道,这个冠军当真来之不易。
01
中国的冰雪运动,始于1950年代。
那个时候,冰雪项目的运动员多是半路出家。第一代速滑运动员中,王金玉是鹤岗市的一名初中生,罗致焕16岁之前没见过真的冰刀,孙红霞原是哈尔滨铁路电机厂的工人,在田径赛场展现出极高天赋之后转战滑冰赛场。
就连教练也是“跨专业”。中国首位滑雪世界冠军郭丹丹的教练陈洪斌,最初是体操教练,一开始压根不会滑雪。
陈洪斌教练
不过,艰难的条件阻止不了亟需证明自己的中国人,既然基础不够,那就努力来凑。
当时,国内还没有像样的滑冰场,速度滑冰的队员全部都要“赶冰”。
每年一过10月,队伍就像迁徙的候鸟一样,坐着敞篷大卡车在满洲里、海拉尔、大兴安岭、黑河来回奔波,就为了找一块天然练冰场。
滑冰运动员,首先还得会游泳,毕竟滑的是野冰,一不留神就会掉进水里,冻伤是家常便饭。
好不容易有了冰场,零下三四十度的天,大家训练不到10分钟“鼻涕就冻成冰棍儿、眼睫毛冻在一起”,“脚都冻成了硬邦邦的白色。”
王金玉
即便如此,有冰练的日子依然是幸福的,队员们最发愁的还是夏天没有冰的时候。
无冰可滑的日子,大伙儿就骑自行车训练体能,一骑就是100公里,再长跑17公里回家;王金玉上文化课时,也常以半蹲的姿势上课,就是为了训练自己的体力和耐力。
资料图/新华社
也正是这样日复一日的训练,锻炼了中国运动员的意志和水平。
要到很多年后,罗致焕才知道,当年那种强度的训练量太大了,是不科学的,但在必须要取得的胜利面前,任何问题都不是问题。
1959年,前苏联举行六国速滑邀请赛,19岁的王金玉战胜了世界纪录保持者希尔科夫,获得5000米第1名。
1962年,莫斯科速滑世锦赛,王金玉因为高山气候身体不适,依然拿下了全能积分排名第5的成绩。
王金玉(右)和罗致焕 资料图/新华社
1963年,罗致焕在日本长野世锦赛以2分09秒2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,拿下历史性冠军,中国冰雪运动从此进入国际视野。
而在赛场之外,体育从来离不开国家实力。
02
1963年,中日两国还没有建交。
中国代表团去日本参赛时,要从香港办理相关手续,再转机到日本。明明中国运动员手续、护照都齐全,日方却迟迟没有发放签证。队伍在香港待了三天,直到飞机起飞前两个小时才拿到签证。
到了日本,更大的刁难还在后面:不许随便乘坐火车;雇佣的司机被扣押;住宿条件不好,就连赛前上冰训练的场地都不能保证,还有人嘲笑他们:“你们是来干吗的,能行吗?”
另外还有谣言传出来,有人要绑架中国选手。
越是困难时刻,越能激发人的团结和斗志。日本华侨自发组织了100多人,在中国队住的宾馆外面围了一圈保护他们,还给队员送吃的,送水果。
人们都有一个朴素的信念,“祖国强大了,他们的腰杆也挺得更直”。
2月24日下午,男子1500米速滑比赛,罗致焕和挪威选手伊瓦尔·默排在一组,罗致焕只是个无名小卒,而对方一米九几的大高个,是个世界名将,无论名气还是技术都更胜一筹。
大家站在起跑线上准备比赛了,中国队的教练孙显墀突然冲过来喊:“罗致焕,你往下看看。”
他低头,看到了运动服上的“中国”两个字,字的上方就是国徽。
当年的比赛服。资料图/新华社
罗致焕没有说话,朝教练点点头。
发令枪响起来,罗致焕将世界前三的运动员甩在身后,最多的时候领先10多秒,他形容自己,“那天,我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儿。”
最后300米,体力消耗过多的罗致焕被对手逐渐追上,但在到达终点的那一刻,依然以0.2秒的优势夺得金牌。
看台上手持五星红旗的华侨们一边哭,一边把鲜花抛向中国运动员,嘴里齐声喊着“祖国万岁”。
罗致焕站到了领奖台上,他第一次领奖,甚至不知道在台上应该怎么挥手,干脆“两个手一摆,就算完成任务了。”
资料图/新华社
比赛之后,主办方给各国的冠军们准备了丰厚的礼品,但给罗致焕的只是一个小小的相框,被很多国家代表团质疑。直到第二天中国队上飞机之前,日方才派代表补发了一台崭新的富士相机。
“只有我们自己强大了,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”,这个信念,从此一直刻在罗致焕的心里。
上野锦标赛之后,次年的因斯布鲁克冬奥会,由于当时中国尚没有恢复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,正值运动员巅峰生涯的罗致焕、王金玉们,却无缘参与这场运动盛会。
尽管当年冬奥会的冠军成绩,比罗致焕在长野的成绩还要慢上1.1秒。
1965年,罗致焕退役,1971年,王金玉退役。
第一代冰雪运动员带着遗憾结束了运动生涯,但他们仍然以教练、指导、裁判的身份,活跃在冰雪一线,培养出了王秀玉、张青、刘月希等又一批在世界大赛中成绩优秀的运动员。
此后,中国经济不断发展,冰雪运动也逐渐登上高峰,叶乔波、李琰、王秀丽、杨扬、申雪、赵宏博等不断在世界体坛亮相。
图为叶乔波
2008年,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,2015年,冬奥会申办成功,冰雪项目的运动员终于可以在自己家门口参加比赛。
81岁的罗致焕成了北京冬奥会的第一棒火炬手,他说,“这是一个圆梦的时刻。”
他还说,“我坚信(冬奥会)会在中国举办,但没想到是这么快的速度,这就是奋进的中国带给世界的奇迹和答案。”
03
奋进的中国带来的,不只是竞技体育的繁荣,还有民族自信。
这份自信放到运动员身上,是科学的训练方法,先进的运动器材,还有对最终结果的轻松心态——夺冠是为了超越自己,不夺冠也可以享受竞技体育本身。
而这份自信放到你我普通的观众身上,则是宽容:
夺冠的人要祝贺,恭喜恭喜,实至名归。
挪威选手特蕾丝·约海于格拿下北京冬奥会首金 图/新华社
有实力没发挥好要安慰,没事没事,下次继续。
哪怕是实力不够的运动员,也有人送上鼓励,加油,尽力就好。
无论是不是本国运动员,无论取得了什么名次,只要他们热爱体育、享受体育本身的快乐,真诚公平地比赛,就足够值得尊重。
长得好看也是实力
比如今天的黄大宪,比如昨天的福原爱。
韩国队员黄大宪夺金之后的评论区
当然,下黑手、玩赖犯规的除外。
曾经,体育承载着国家的荣誉,如今,体育只是国家实力的一个缩影:
数据显示,截至2021年年初,全国已有654块标准滑冰场和803个室内外各类滑雪场,较2015年增幅分别达到317%和41%。
同时,截至2021年10月,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为3.46亿人,居民参与率达24.56%。
就连三亚也有室内冰场
从被奥运会拒之门外,到在家门口举办冬奥会,从运动员到处“赶冰”,到室内冰场遍地开花,冰雪运动不再是北方孩子冬季限定,而是让每一普通如你我,都可以随时随地参与体验。
赛场上飞扬的雪花、跃动的滑板、冰上起舞的身姿,见证了中国冰雪运动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的轨迹。
看台上激动的呐喊、会场飘扬的红旗、憨厚可爱的冰墩墩、层出不穷的黑科技加持,北京冬奥会又一次见证了中国迈向世界舞台的脚步。
尾声
一个不得不提的点是,冰雪运动是属于“有钱人”的项目。
AI财经社在文章《这个冬天,我滑雪7次,花了1万2》中提到,有滑雪者仅购买滑雪服、雪鞋、头盔、雪板等基础装备花费就在9000元以上,这还不包括雪票、住宿、交通及教练费。
那么,国家“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”的口号,是不是只是让“有钱人”有了更多的消遣?
诚然,冰场的建设、维护,参与者的装备、培训,都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钱,但以冬奥会为契机,普及冰雪运动,降低技术门槛装备,冰雪项目也可以因地制宜,带动一方地区的经济发展。
《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》的数据显示,2020-2021冰雪季,我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次达到了2.3亿,冰雪休闲旅游收入超过了3900亿元。
以新疆为例,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,让新疆拥有丰富且优质的冰雪资源。截至2021年12月,新疆共有滑雪场72家,仅去年元旦假期就累计接待游客130多万人次,实现旅游收入约9.8亿元人民币。
其中新疆丝绸之路国际滑雪场、天山天池国际滑雪场还成为备战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体育训练基地,吸引多支冰雪项目国家队前来训练备战。
本来冬天是农闲时刻,正是由于冰雪文化运动的发展,让很多新疆农人的口袋鼓了起来。
既授之以鱼,也授之以渔。得益于冰雪体育事业的发展,很多新疆、云南、西藏等偏远地方的孩子,有了驰骋冰场、放飞梦想的机会。
新疆阿勒泰,全国第一个将滑雪运动纳入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城市,几年来培养出了百余名冰球运动员,为冰雪运动后备人才打下基础。
乌鲁木齐市萨尔达坂学校,2021年全国学校冰雪运动竞赛中,14名选手获得了8枚奖牌。冰雪学校让很多孩子既接受了文化课程,也有机会登上更高的舞台展现自己。
学生们正在训练 图/中新网
西藏姑娘索朗曲珍,家里负担不起专业的滑雪板,只能用纸板滑雪,2014年考入西藏登山学校,2020年滑雪登山正式成为洛桑冬青奥会比赛项目,索朗曲珍拿下了第四名的好成绩。
……
在冰雪里长大的孩子,最终以冰雪为事业,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芒,想想就很带感。